湖北省坐落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环抱广袤的江汉平原,长江如巨龙般贯穿全省。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独特的天气特征情况,使得湖北每年梅雨季遭遇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风险不小。
习强调,要精准预警响应,逐步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突出临灾预警,做好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强化预警指向性,完善气象预警“叫应”机制,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落实应急预案行动措施,把握工作主动权。
近年来,湖北省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联合湖北省减灾委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制定精准预警响应机制建设方案,坚持优化预警服务和“叫应”联动机制,逐渐完备和提升预警能力,为充分的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建立“气象预报预警一体化平台”,力争用最短时间和最大提前量准确锁定暴雨落区
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眼间就暴雨倾盆,这是梅雨季武汉常见的场景。变幻莫测的天气,不仅经常让武汉市民们措手不及,也让气象预报员们倍感压力。
湖北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钟敏说:“梅雨季时,暴雨云团突发性强,每到这个季节,我们预报员都会提前开展天气会商研判,值班员通常是24小时紧盯大屏幕上‘气象预报预警一体化平台’中的各类观测数据,密切监视它的变化,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如果预判出当天将会出现暴雨或强对流天气,我们会增派加强岗,启动应急响应和省地加密会商,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大的提前量准确锁定暴雨落区,为精准响应机制提供有利的前提。”钟敏表示。
据介绍,“气象预报预警一体化平台”能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和智能算法,对海量的气象数据来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提前精准识别各类灾害性天气并发出警报。
当数据达到设定的灾害性天气条件时,“气象预报预警一体化平台”系统就会自动触发预警,极大缩短了预警时间,为应对灾害争取宝贵时间。
除此之外,湖北省气象局还自主研发出了新一代短临(短时临近)监测预警平台,这一平台通过多源数据融合、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多渠道快速发布、实时响应和反馈评估等手段,实现了对短时间内即将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精确监测和预警。
科技支撑让预警时间上更提前、空间上更精细。近年来,气象部门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和卫星、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研发强对流天气客观预警技术,实现系统平台智能报警功能,并开展无缝隙数字预报业务“一张网”建设。
0—2小时临近预报实现分钟级滚动更新,0—10天预报空间分辨率精细到2.5公里,预报内容从常规气象要素向灾害性天气延伸,预报范围从湖北省向长江流域拓展。
“以前的气象预报是时段式,现在实现了动态实时监控。”湖北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副处长岳阳表示,“实时观测和预警反馈,帮助防灾系统迅速跟进,在暴雨来袭时筑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线。”
同时,湖北省气象部门开展的“631”递进式预警(省级逐6小时滚动发布暴雨、强对流12小时落区预报;市级提前3小时发布暴雨、强对流预警信号;县级提前1小时发布暴雨临灾警报),也在多次极端天气事件中展现了强大的预警能力和实际效果,通过多层次、多时段的预警服务,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人员受伤或死亡和财产损失。
目前,湖北省的暴雨、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已精确到乡镇,暴雨预警信号提前量在1小时之后,准确率达90%以上。
新一代天气雷达矗立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八分山顶,日夜监测着天气变化。(湖北省气象局供图)
将防汛减灾关口前移,湖北省建立临灾预警信息直达基层一线责任人的“叫应”机制
“不仅要发布预警,更要确保预警到人、到户。很多时候,预警发布了,但信息不一定可以到达每一个人,尤其是偏远地区和薄弱环节。”湖北省气象局应急减灾处处长黄华丽说。
为了将防汛减灾的关口前移,湖北省建立了临灾预警信息直达基层一线责任人的“叫应”机制。
聚焦防控风险、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的基层一线,湖北着力打造预警发布部门“叫”与基层防汛责任人“应”的有机衔接,形成“叫应”闭环,逐步构筑起防灾减灾靠前防线。
在山地丘陵地区等地,极端暴雨过程往往发生在夜间甚至深夜。今年6月22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对黄冈市下辖的武穴市加密发布两期黄色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2日20时、23日8时,黄冈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先后对武穴市余川镇发布黄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武穴市余川镇彭河村党支部书记彭焕兵收到预警短信后,落实《湖北省地质灾害防范规程》要求,立即加密对辖区隐患点和风险区域开展巡查排查。
6月23日9时,彭焕兵巡查时发现,彭河村4组居民彭治春、彭正祥屋前因扩建房修建的挡墙出现变形,而且坡体上有土体下滑迹象,随后立即组织受威胁范围内住户2户、4人转移,集中安置到当地民宿员工宿舍,并封锁现场、禁止周边群众进入。
23日13时许,挡墙垮塌、带动坡体下滑,滑坡方量约300立方米。这次滑坡未造成人员受伤或死亡,实现成功避险。
“预警发布后,我们会通过电话、短信、视频连线等方式通知各区、街道和乡村干部,确保他们充分了解暴雨的规模、时间和需要注意的几点。”黄华丽说。
这种“点对点”的方式极大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盲区”,确保每位责任人能够第一时间了解预警详情,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人民群众安全。
“叫应”式预警机制确保了预警信息及时 “叫应” 到责任人,切实解决了预警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明确预警“叫应”的责任和反馈机制,避免预警信息发出后无人响应或响应不及时的情况,形成预警、行动、反馈的闭环管理,让预警真正发挥了作用。
今年汛期以来,湖北省共发出暴雨、地质灾害等预警1.2万次,每次的“吹哨”都直达乡镇责任人,基层干部争分夺秒完成1380次转移,让4.9万群众及时脱险,实现了汛期无人员伤亡。
武汉市水务局防御处工作人员章登登表示:“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将气象预警信息传达至市级各有关部门及各区水务部门,确保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知晓预警情况,包括具体的预警级别、可能会影响的区域、维持的时间等关键信息。”
“随后,我们会组织、配合各区、各相关单位做好排水防涝准备工作,落实排水防涝应急预案,人员、设备提前到位到岗,掌握关键闸站水位信息,做好调度准备。”章登登说。
今年汛期,湖北省气象局预报业务人员密切关注天气发展过程,研判天气形势变化。
针对乡镇等基层单位防汛救灾实际需求研发“天气盒”,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的天气服务
为了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将预警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今年初,湖北省气象局与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合作开发了“天气盒”(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智能终端)。
“这个像‘机顶盒’一样的东西,就是针对湖北省乡镇等基层单位防汛救灾实际需求研发的‘天气盒’。”宜都市红花套镇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茂说。
“天气盒”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布设在乡镇防汛值班室等地。“将‘天气盒’连接到显示屏,我们就能看到天气预报、天气实况、重要信息、雷达回波、雷达拼图等。”李茂表示。
“天气盒”连接电视机和网络,能实现“一张图”实时调阅雨情、预报预警、雷达监测等气象信息。
“‘天气盒’的数据是实时接收的,是从气象局内部系统发过来的。气象预报分为6小时、3小时、1小时的定点预报,乡镇值班人能根据预报的雨量确定是不是需要提前转移村民,转移到啥地方。”宜都市气象局副局长方思达介绍。
“天气盒”具备雷达回波演变趋势变化分析功能,可以让工作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提前预判天气变化,为灾害预防赢得宝贵时间。
目前,宜昌市已在14个县(市、区)安装了“天气盒”,范围涵盖乡镇(街道)、矿区、管委会及试点村,实现了乡镇全覆盖。
“天气盒”在水利和湖泊局等防汛重点单位及乡镇的大规模部署,让防汛一线工作人能直接了解当前的天气状态,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强降水实况警报和精确到乡镇的雷达回波等气象资料,大幅度的提升了监测、预报、预警的传播效率。
精准预警响应机制,“叫应”机制,“天气盒”……一系列制度和举措,切实提升了湖北省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暴雨研究中心管委会主任,湖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胡爱军表示:“我们将持续强化气象灾害预警的先导作用,逐渐完备预警机制、提升预警精准度、拓宽信息发布渠道,使其发挥出更为强大的效能,努力确保在每一场暴风雨中都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原标题:《(引题)湖北努力让气象预报预警“跑”在暴雨之前(主题)气象预警“叫应”机制守护群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