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幸福城市过程中,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是重要指标。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提能升级、多项惠民服务直抵乡村家家户户、村民参与乡村自治积极性更高……湛江吴川,正多举措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等,扩大群众生活“幸福圈”,擦亮幸福城市金名片。
近年来,湛江吴川积极应对县域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发展不平衡”与“村民主体性缺失”两大难题,探索出“县域统筹+村民参与”的创新模式,充分激发村民主体意识,有效推进全域公共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实现全域公共服务优质均等。该做法得到省农业农村厅的肯定,目前已报送参评2024年度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推动各镇优质学位共享,建设乡村共享图书馆、共享电教室、共享电影院;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合调处工作体系,配强基层司法力量,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优质资源,打通县、镇、村医疗“壁垒”,让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
近年来,为解决县域公共服务资源小型化、碎片化,不同行政村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问题,吴川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共建共享原则,从全域全局出发,一体规划谋划、一体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按最优效率进行配置,避免“造盆景”“垒大户”,既降低了公共服务投入成本,也提高了公共服务产出效率。
吴川一体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成功做法,有效改变了县域内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既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为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要求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路径方向。
“过去许多案件在调处过程中需要层层汇报,如今‘联合调处工作室’可以协同联动市、镇、村三级调解力量,让有需要的乡村群众也能享受到法律咨询、司法确认等‘一站式’服务,既方便群众反映问题,也节约了当事人及各部门的工作和时间成本。”黄坡司法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去年,吴川通过统筹全市司法资源力量,成立吴川市“联合调处工作室”,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联合调处工作体系,有力建强、配强基层司法调处队伍,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多起案件实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
吴川市“联合调处工作室”将工作室重点设在人民法庭,指导调解、多元共治、诉调对接成为解纷平台的核心,通过联动政法系统的公、检、法、司以及人大、妇联、工会、市监等有关部门,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
据统计,联合调处工作室自2023年12月成立以来,共介入各类矛盾纠纷超过2000宗,成功化解纠纷超过900宗,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全方面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公共卫生方面,吴川则依托吴川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优质资源,建设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立健康共享医疗站,着力打造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的医疗服务模式。
吴川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吴川市人民医院为龙头,通过统一管理、联合共建、资源共享、带教帮扶等举措,不断的提高基层分院医疗服务水平,形成城乡诊疗一体化格局,打通县、镇、村医疗“壁垒”,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
结合信息系统,吴川市医共体总院与镇(街道)卫生院相互连通,实现心电诊断中心、影像中心和检验中心全市卫生系统共享,提高镇(街道)卫生院诊治能力。同时,由吴川市人民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为镇(街道)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站提供远程动态心电图等病例会诊、分析及报告传送服务,使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
在村民的支持与参与下,占地面积200亩的唐基村乡村振兴公园仅用一年时间即建成。
“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提出到建成,仅用了一年时间。”走进黄坡镇唐基村乡村振兴公园,绿树掩映,鸟语花香,仿古围墙古色古香,雅致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将时间回拨到2019年,唐基村大力提升人居环境,为了将原本杂草丛生的地块变身为群众可以休闲娱乐的公园,该村通过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四议两公开”,并把征求意见表发到每家每户,让每一个村民都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最后全村人民达成共识,齐心协力,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总投资400多万元的公园。
这是吴川坚持村民自治,把公共服务的相关事项向村民公开,设置渠道让村民深度参与,让村民从“站着看”到“一起干”,实现政府所想与村民所需有机融合,全方面提升了村民参与公共服务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典型案例。
据悉,为建成乡村振兴公园,唐基村由村“两委”干部带头,发动乡贤群众“筹资筹劳”,建设乡村振兴公园。该公园占地面积200亩,建设面积8000平方米,主要由党建阵地、廉政阵地、法治阵地、文化历史园、生态公园五大板块组成,融合党建、廉政以及吴川历史背景和文化和农耕文化元素,凸显时代性和本土化。目前,乡村振兴公园既是村民重要文化活动场所,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吴川还复制推广唐基村乡村振兴公园建设模式,相继建成宗廟广场、社壇晓望、双池印月、公堂广场等乡村景点,建成“黄坡唐基村新时代实践站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讲堂”“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成了老年人活动室、未成年人活动室、心理辅导室、图书阅览室、村民教育室等公共文化活动空间。这种做法,既解决了部分公共服务政府资金不足难题,也把公共服务事项变成了村民自己的事。
此外,通过村民自治,吴川乡村治理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各村(社区)通过建立党群积分管理、人居环境红黑榜、巷长制等方式,建立黑白理事会、文艺宣传队、足球队等群众性自治组织,设立村民议事亭,建立公庙大榕树下调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等,通过改革工作方式、搭建工作平台、创新工作机制,把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的重要事项交给村民自己决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心路的建成,见证了我们村和茂名电白镇康魁岭村多年来的矛盾纠纷终于得到化解,这是经过多次村民大会,村民参与协商,通过村民自治化解矛盾纠纷的结果。”覃巴镇新村村委会干部说。
走进覃巴新村,宽敞洁净的村道四通八达,文体休闲广场鸟语花香,高标准农田一望无际,这是全体村民团结一心创造美好家园的成果。近年来,新村着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已建立新村“一约四会”制度。“一约”为村规民约,“四会”为红白理事会、居民道德评议会、居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
依托“一约四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新村村民矛盾在居民道德评议会的监督下,通过议事会和理事会解决。对于没有办法解决的矛盾,则由“两委”干部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冲突,认真做好劝解疏导,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现在每条自然村的主要路口都有摄像头,村民日常出行时更有安全感了,不管是社会治安建设,还是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都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吴阳镇,智能化设备的覆盖与运用切实提升了治安防控质效。
近年来,吴川加强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积极拓展科技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建成数字乡村智慧网格管理平台,推广应用视联网指挥调度终端系统、大屏信息显示系统、“粤平安”平台等,全方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与服务质量。
其中,数字乡村智慧网格管理平台把县域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治理融合,实现治理智慧化、便利化,把村民的手机终端纳进社会治理体系,让村民足不出户便能够轻松的享受各类公共服务,提出服务需求,推动优质服务资源下沉到家户之中,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水平。
目前,吴川市数字乡村智慧网格管理平台已成为强化党群关系、加强沟通交流、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渠道。该平台汇聚了平安乡村、网格管理、积分银行、天翼云播、智慧党建以及政务信息等功能板块。依托这一平台,能够最终靠智慧大屏和公众号实现村镇信息的上传下达,实现了村镇数据穿透,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
同时,数字乡村智慧网格管理平台还支持多终端接入及联动能力,可支持个性化定制,满足多种场景的应用需求。
例如,唐基村定制了环境卫生、邻里纠纷、乡镇安全、投诉建议四个模块,村民可通过手机在唐基村公众号上报事件给村委,实时反馈,实时处理。唐基村还依托中国电信开发的“积分银行”,鼓励村民通过手机终端,随手拍一键参与文明建设获得积分,积分兑换灵活方便,进一步提升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便捷性。
近年来,吴阳镇大力推广应用视联网指挥调度终端系统、大屏信息显示系统、“粤平安”平台等,全面加强社会面智能化管控。目前,该镇已建成5个海防监控,100个一级高清网络摄像机与110监控报警指挥平台联网,500个摄像头接入到镇级视频监控平台,为全镇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有效震慑和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吴阳镇还充分的发挥综合治理信息和“粤平安”平台的信息化优势,助力掌握社情民意,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例如,吴阳镇三端村委会一网格员在巡查时发现,辖区内一棵8米大树倒下压在电线杆上,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工作人员立即通过“粤平安”平台反映,随后镇综治中心派单员立即协调供电部门对该段电线进行断电操作,镇应急办联合三端村委会干部将粗大的树干截断,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认真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进一步做好春节期间各项工作和统一战线等工作 黄坤明主持会议
在“促”上下功夫 在“法”上优服务 中国贸促会助力实现外贸“质升量稳”目标
惩治恶意欠薪 守护民生底线 最高法、人社部联合发布依法惩治恶意欠薪犯罪典型案例
“净网2024”取得很明显的成效 全国公安机关侦办网络谣言案件4.2万余起、网络黑灰产案件2.5万余起
“人间烟火味”安全飘万家 最高检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检察公益诉讼“冬季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