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很忙,但总觉得离成功很远?因为他们忙着处理问题,却忘了追问:这样一些问题解决后,是不是真的接近目标?
教员强调:“一切行动都要围绕目标。”无论是制定战略,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目标明确是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徒劳。
《毛选》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为什么很多人陷入“处理问题”的误区?因为问题容易显现,而目标却隐藏在背后。
比如,有些公司开会时不断纠结于如何节省预算,却忽略了核心目标是增加盈利;或者花大量时间争论细枝末节,却不去推进整体进度。
在《论持久战》中教员精确指出:“我们的目的是争取最后的胜利,不是单纯打仗,而是通过战争消灭战争。”
战争是手段,胜利是目的。处理问题只是路径,但路径一定要服从目的,不能本末倒置。
当你面对一个问题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样的一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如果忽略问题本身,直接解决目标,会有哪些更高效的方法?现阶段的资源、时间如何分配,才能更快接近目标?
教员对诸葛亮的评价:蜀国过于执着于短期问题的解决,比如如何巩固一城一地,却忽视了长远目标:统一三国。
……显然不应该是只盯着锁头看,是罢?若是锁孔⾥插着⼀把钥匙,那锁头等于是开着的,不是吗?之所以打不开那扇门,主要是因为它是被锁上了的,⽽开那个锁所需要的钥匙, ⼀定在别的什么地⽅啊!
当我们遇到任意的毛病的时候,也是⼀样的道理,既然那是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它就好像是个被锁上了的锁头,⽽解决⽅案就像是钥匙⼀样,⼀定不在锁孔⾥插着,⼀定是在别的什么地⽅呢!
很多会议刚开始还好,后面就会进入无休止的讨论和争论,因为大家都在解决眼前问题,却没有人明确会议的核心目标。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开会,都是荒度时间。如果一个会议从始至终围绕着唯一目标展开,讨论便会更聚焦,效率自然倍增。
1948年的辽沈战役,教员给东北下达的目标很明确:“先打锦州,后打沈阳,控制东北。”这是基于全国解放的总体目标做出的战略部署。他没有纠结于东野部队战斗力是否足够、后勤是否能支撑这些具体问题,而是从目标出发,整合资源,全力突破。
在开会或决策前,明确唯一目标,用一句话概括核心任务。把每个讨论环节都拉回目标上,避免被细枝末节干扰。分阶段突破目标,从始至终保持优先级清晰。
《毛选》中的很多内容反复强调:目标导向的价值不仅在于效率,更在于方向正确。处理问题是战术上的事情,达成目标才是战略的核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教员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就是典型的目标导向。他放弃了当时占领大城市的“显性成功”,选择从农村稳扎稳打。最终,这一目标导向的选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标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坐标系。盯着目标,就如同找到方向的指南针,再复杂的路途也能逐步接近成功。
以后,⼀旦你遇上问题的时候发现⾃⼰正在“只盯着问题本⾝进⾏思考”的时候,一定要马上告诉自己:不对,我得把我的注意⼒从问题本⾝移开,因为解决⽅案肯定在其他地⽅……
少问“我该怎么处理问题”,多问“我想要达成什么”。这样聚焦目标,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