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新一期天然林保护修复政策获国务院正式批复、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巩固全面部署、国家储备林建设规范有序发展、林草血防工程建设质量稳步提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步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轨道。
作为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支撑,国家林草局生态建设工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生态中心”)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我们国家林草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4年,生态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家林草局党组重点工作,明纪律、强作风、抓落实、促发展,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提质见效。
生态中心聚焦“三北”工程攻坚战专班2024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以谋划项目、落实项目、实施项目为着力点,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全年落实重点项目23个,完成建设任务291万亩,全力打造央企参与“三北”工程攻坚战标志性示范项目,东部歼灭战片区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2024年,围绕黄河“几字弯”老化退化林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定期反馈工作进展和成效;就央企参与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治理项目存在的问题,与有关部门一同研究提出具体落实举措,引导各类主体广泛参与“三北”工程建设。
加强包片指导跟踪服务。深入包保区67个县176个项目点开展指导调研,梳理问题和建议75条,形成包片指导调研成果21个。开展6次质量评价、2次综合执法专项抽查、1次中央林草资金项目暗访行动,形成相关报告。全面总结项目实施情况,形成《“三北”工程包保区2024年项目实施情况报告》及分省报告,以严的基调、细的举措、实的作风持续推进重点项目落地见效。
制定退化林修复技术文件。研究起草《“三北”工程区退化林修复技术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已通过局务会审议,将以局文印发执行。《规定》明确现阶段“三北”工程区退化林修复的对象和具体修复措施等要求,对于规范项目实施、提升修复质量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强化科技支撑项目研究。会同有关科研院所开展无人机应用试点、两大沙地植被水资源评价与近自然修复技术模式构建、工程管理技术指南等研究,形成5项成果,为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加强系统谋划和项目审核。完成包保区2025年项目储备45个,谋划松嫩平原盐碱地治理、辽蒙千里阻沙带等联防联治区重点项目;审核“三北”工程区38个重点项目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夯实项目前期工作质量。
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24年,逐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不断取得新成效。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中央投资,支持管护任务23亿亩左右、修复任务1900多万亩,全国非国有天然商品林纳入补助范围面积由2.66亿亩扩大到3.33亿亩,保障林区近40万名职工基本生活。
推动出台《全国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国务院批复天然林保护修复有关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五部门会签《全国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将于近日联合印发。完成天保工程二期评估工作,编写《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提升天然林保护修复支撑保障能力。加强项目审核,深入林区林场开展调研,完成54个国有林区基础设施项目技术审核。谋划项目入库管理,形成《天然林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优化升级天然林保护修复业务管理系统,分析实施单位人员与社保情况,建立管护修复任务完成和资金补偿兑现调度机制。
推进新时期天然林保护修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启动编写《全国天然林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和有关建议的报告》,研究提出科学保护天然林,实行分区分类施策。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推动出台管理办法和技术规定。开展天然林公益林保护修复落地上图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
退耕还林还草事关国土生态长治久安,事关亿万农民切身利益。2024年,将成果巩固和提质增效作为当前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总抓手,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全面完成落地上图数据复核。印发《关于做好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落地上图数据复核工作的通知》,组织完成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落地上图数据复核,精准校核退耕图斑数据,为国土年度变更调查提供相关依据。同时,强化成果应用,将更新后的数据库纳入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实现动态监管。
加力推动补助政策精准落实。商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第一轮退耕还生态林抚育补助政策的通知》,明确相关补助政策兑现办法和要求,敦促加快落实进度;联合印发《关于抓紧推进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未完成计划整改工作的通知》,组织核实未实施任务、对应资金使用情况,按规定落实整改。
积极推进已有成果提质增效。组织地方编制完成省级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结合乡村振兴、相关林草项目有序实施。印发《关于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提质增效典型模式评估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总结提炼提质增效成功范例。开展专题培训,通过专家讲座、现场观摩,总结交流提质增效经验做法。
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着手完善制度规范,促进增加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全年共落实国家储备林建设投资662.86亿元,完成建设任务489.07万亩。
注重规划引领。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通知》,将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下不合乎条件的468个县级单位调出建设范围。开展“十五五”时期国家储备林建设前期研究,提出目标任务和政策需求,推动国家储备林全产业链条发展,充分的发挥国家储备林建设维护木材安全的重要作用。
完善制度规范。修订《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细化国家储备林建设的职责分工、组织实施、监督管理、风险防控等条款;聚焦国家储备林木材生产核心,修订《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对集约高效营造国家储备林具备极其重大指导意义;配合完成2021—2023年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实施成效报告。
强化成果应用。国家储备林建设纳入国土绿化应用管理体系,开发国家储备林落地上图模块,建立国家储备林项目库在线管理平台,上线后将实现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从筛选入库到后期调度监测等动态管理模式,为提高项目建设管理质量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重视“春查秋会”。依照国家疾控局统一安排,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带队赴云南、四川开展血防调研工作,形成血防调研报告。配合国家卫健委完成“十四五”林草血防建设情况评估工作。
加强血防监测。在湖北、湖南等7个省设立12个林草血防监测站点,开展林草血防工程质量和效益调查监测,全面完成监测任务并形成年度监测报告。
2024年,生态中心在工作中务求“深、实、细、准、效”,着力提升业务保障水平和管理能力。
扎实开展成效验收。以林长制简报形式通报2023年天保退耕国家级验收结果,印发问题清单,督促落实整改,形成整改报告;编制工作方案,全面完成2024年天然林保护修复和退耕还林还草验收工作,形成验收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
强化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申报《林草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质量评估指标》行标立项计划,提出“三北”工程建设标准的建议。继续开展退化天然林关键修复措施成效跟踪监测,总结提炼修复模式。有序推进天保GEF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并组织专家深入5省(市)项目区开展专题培训与调研。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参加“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媒体行记者团”,对歼灭战区进行实地采访。全年通过各级官方媒体编发150组、620篇信息。举办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提质增效现场培训班各1期,以及国土绿化项目管理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线人。
随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北”工程攻坚战、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和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顶层设计的逐渐完备,生态中心的主要工作任务将转向强化工程管理,做好整体谋划,注重政策落实,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持续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2025年,生态中心将持续做好包保区指导服务工作。系统谋划辽蒙千里阻沙带、松嫩平原黑土地保护与盐碱地治理、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等联防联治区重点项目。指导三峡集团、中林集团实施好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治理示范项目。加大宣传培训和科技推广力度,助力歼灭战区取得重要成果。
创新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政策。印发《全国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指导省级规划和市县级实施方案编制,组织天然林保护修复项目入库工作。发布天保工程二期评估报告。出台《天然林保护修复管理办法》《天然林系统修复技术规定》。持续推进天然林公益林落地上图。研究总结《退化天然林修复跟踪调查监测办法》《落叶栎类退化天然林修复技术要点》。
谋划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巩固路径。宣传推广退耕还林还草提质增效成功范例。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健全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巩固长效机制。谋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相关顶层设计。完善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退耕还林还草模块。指导地方做好地类变更和确权发证,实现动态精准管理。
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规范有序开展。印发《国家储备林建设方案(2025—2028年)》《国家储备林新版树种目录》。评估储备林前期情况并对《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做调整,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政策落实、项目落地。持续开展储备林建设任务落地上图,应用国家储备林项目库在线管理平台动态掌握项目执行进展。
持续推进新形势下生态中心党的建设。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层次地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使二者在融合发展中相互促进。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有效提升履职尽责能力,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为生态建设工程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025年,生态中心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谋划推动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为保障,实行精细化管理,统筹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奋力实现生态建设工程管理再上新台阶。